| 葉斑類(大斑病、小斑病、灰斑病、彎孢菌葉斑?。?/FONT> |
| 乳熟后期調查,根據(jù)玉米穗上葉和穗下三葉上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大小劃分,以群體總體水平填寫級數(shù),保留小數(shù)后0位。群體內出現(xiàn)明顯的抗、感差異大的類型時,需注明“抗性分離”。 |
| 分級 |
描述 |
抗性評價 |
| 1 |
葉片上無病斑或僅在穗位下部葉片上有少量病斑,病斑占葉面積少于5%。 |
高抗(HR) |
| 3 |
穗位下部葉片上有少量病斑,占葉面積6~10%,穗位上部葉片有零星病斑。 |
抗(R) |
| 5 |
穗位下部葉片上病斑較多,占葉面積11~30%,穗位上部葉片有較多病斑。 |
中抗(MR) |
| 7 |
穗位上部葉片有大量病斑,病斑相連,占葉面積31~70%,下部病葉枯死。 |
感(S) |
| 9 |
全株葉片基本為病斑覆蓋,葉片枯死。 |
高感(HS) |
|
|
|
| 銹病 |
|
|
| 乳熟期調查,根據(jù)玉米穗上葉和穗下三葉上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大小劃分,以群體總體水平填寫級數(shù),保留小數(shù)后0位。群體內出現(xiàn)明顯的抗、感差異大的類型時,需注明“抗性分離”。 |
| 分級 |
描述 |
抗性評價 |
| 1 |
葉片上無病斑或僅有無孢子堆的過敏性反應 |
高抗(HR) |
| 3 |
葉片上有少量孢子堆,占葉面積25%以下 |
抗(R) |
| 5 |
葉片上有中量孢子堆,占葉面積26%~50% |
中抗(MR) |
| 7 |
葉片上有大量孢子堆,占葉面積51%~75% |
感(S) |
| 9 |
葉片上有大量孢子堆,占葉面積76%~100%,葉片枯死 |
高感(HS) |
|
|
|
| 紋枯病 |
|
|
| 乳熟后期調查,重點調查果穗以下莖節(jié),以群體總體水平填寫級數(shù),保留小數(shù)后0位。群體內出現(xiàn)明顯的抗、感差異大的類型時,需注明“抗性分離”。保留小數(shù)后0位。 |
| 玉米單株紋枯病病級劃分標準 |
|
| 病級 |
描述評價 |
抗性評價 |
| 1 |
無病斑或穗下第4葉鞘及以下葉鞘發(fā)病 |
高抗(HR) |
| 3 |
穗下第3葉鞘及以下葉鞘發(fā)病 |
抗(R) |
| 5 |
穗下第2葉鞘及以下葉鞘發(fā)病 |
中抗(MR) |
| 7 |
穗下第1葉鞘及以下葉鞘發(fā)病 |
感(S) |
| 9 |
果穗以上葉鞘發(fā)病,植株枯死 |
高感(HS) |
|
|
|
| 絲黑穗病、黑粉病 |
|
| 乳熟后期調查,填寫發(fā)病株(植株任何器官發(fā)病)占總株數(shù)比率(病株率%),保留小數(shù)點后1位。 |
| 分級 |
描述 |
抗性評價 |
| 1 |
病株率0~0.1 |
高抗(HR) |
| 3 |
病株率1.1~5.0 |
抗(R) |
| 5 |
病株率5.1~20.0 |
中抗(MR) |
| 7 |
病株率20.1~40.0 |
感(S) |
| 9 |
病株率40.1~100 |
高感(HS) |
|
|
|
| 莖腐病 |
|
| 乳熟后期調查,重點調查基部莖節(jié),填寫發(fā)病株占總株數(shù)比率(病株率%),保留小數(shù)點后1位。 |
| 分級 |
描述 |
抗性評價 |
| 1 |
病株率0~5 |
高抗(HR) |
| 3 |
病株率5.1~10.0 |
抗(R) |
| 5 |
病株率10.1~30.0 |
中抗(MR) |
| 7 |
病株率30.1~40.0 |
感(S) |
| 9 |
病株率40.1~100 |
高感(HS) |
|
|
|
| 玉米螟 |
|
| 第一次蟲害發(fā)生高峰后調查,根據(jù)心葉期蟲孔大小初步判斷品種抗性水平,填寫級數(shù),保留小數(shù)后0位。 |
| 分級 |
描述 |
抗性評價 |
| 1 |
僅個別心葉上有少量針刺狀(≤1mm)蟲孔 |
高抗(HR) |
| 2 |
僅個別心葉上有中等數(shù)量針刺狀(≤1mm)蟲孔 |
高抗(HR) |
| 3 |
少數(shù)心葉上有大量針刺狀(≤1mm)蟲孔 |
抗(R) |
| 4 |
個別心葉上有少量綠豆大?。ā?/FONT>2mm)蟲孔 |
抗(R) |
| 5 |
少數(shù)心葉上有中等數(shù)量綠豆大?。ā?/FONT>2mm)蟲孔 |
中抗(MR) |
| 6 |
部分心葉上有大量綠豆大小(≤2mm)蟲孔 |
中抗(MR) |
| 7 |
少數(shù)心葉上有少量直徑于大2mm的蟲孔 |
感(S) |
| 8 |
部分心葉上有中等數(shù)量直徑于大2mm的蟲孔 |
感(S) |
| 9 |
大部分心葉上有大量直徑于大2mm的蟲孔 |
高感(HS) |